經濟/紡織與自行車業轉型 成為典範
2015-10-04 03:39: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台灣電子業陷入轉型困境與焦慮,電子股也屢屢創下股價低點,但已歷經十餘年調整後的傳統產業,例如紡織業及自行車業,業績表現卻有如脫胎換骨,股價並屢創新高成為盤面上的贏家。傳統產業的轉型路徑,相當值得電子業參考。

以紡織業為例,近年來抓到全世界的快時尚潮流,在機能服及球鞋等國際運動風潮中大放異彩,多家國際大廠均仰賴台商提供的原料與技術,形成緊密的上下游聯盟,也因為台商創新技術成功卡位高階產品,讓獲利大幅提升,紡織股股王儒鴻股價甚至創520元天價,超越絕大多數電子股。

紡織業的轉型在十多年前就已開始,當時紡織業也因紅色供應鏈引發激烈淘汰賽,與現在電子業的情況完全一致,不過十餘年來,台灣紡織業從高峰8,000家,如今僅剩4,000家,但產值及銷售單價卻反向提升,主因就是企業捨棄低階市場,並將研發重心移回台灣,開發出目前中國大陸等許多國家都做不出來的創新機能布料。

不僅產品技術提升,許多紡織業在生產製造上也大幅精進,早期紡織業也赴大陸設廠,但不少公司很早就返回台灣投資,在工廠自動化的更新完全不輸電子業,也因此當大陸同業積極擴廠,產能規模甚至都是台灣十倍大,卻只能接單生產中低價標準品,在高單價的利基產品上,完全無法與台灣廠商競爭。

此外,另一個與紡織業很類似的就是自行車業。早在90年代,台灣自行車業一樣面對大陸低價競爭,在高階市場又有日本及歐美等領先業者,但是國內兩大龍頭巨大、美利達決定往高階品牌市場發展,甚至捐棄成見攜手上下游供應鏈形成A-team,一起建構合作的生態體系,如今不僅脫離紅色供應鏈的糾纏,甚至打敗過去最強的歐美及日本廠商。

傳統產業的成功路徑,如今正是電子業轉型的最佳參考,值得電子業老闆細究效法。

首先,紡織業與自行車業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行業巨頭間除了激烈競爭外,也懂得何時該攜手合作。事實上,早期許多紡織業老闆創業時彼此都很熟識,雖然產業競爭也很緊張激烈,但有的交互投資,有的則是合作愉快且經常聚會,不像電子業老闆長期隔空叫陣、王不見王,彼此合作聯盟的空間就少了許多。

更重要的是,如今電子業面臨的困境是,當中低階市場被紅色供應鏈追上後,要如何走下一步路?有沒有更高階的技術及產品可以競爭?很顯然地,規模與產能的競賽,台灣已沒有優勢,只有朝向利基型的技術與產業發展,例如新型態的物聯網、雲端大數據及智能工廠等,才能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另外,在半導體及面板業領域,如今日本已很難在量產上與韓、台與中國大陸競爭,但日本在這兩大產業的材料及設備上仍有很強的表現,因此即使夏普面板廠可能面臨賣掉或被收購的命運,但日本的面板材料與設備一樣賣給台灣與大陸業者,仍在產業供應鏈上扮演重要角色。

日前Skype共同創辦人普瑞提斯來台,特別提及台灣現在的情況與五年前的芬蘭很像,因為傳統電子業已不再需要那麼多人才,釋出的人力可以進行更多的創新創業,正如諾基亞解體後許多人才去創辦更多新公司一樣,他勉勵台灣應找到自己的創業模式,才能再創一波新的成長。

其實,產業從來沒有科技或傳統之分,經營者必須與時俱進,若不知進取,再高的科技也會淪為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也可以因為創新而變成高科技。

企業必須追求創新提升競爭力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如今電子業遭逢挑戰,正是效法過去紡織業與自行車業不服輸的精神,抓緊機會反敗為勝的最佳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