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0年前台青柯太郎最後的明信片 討戰爭公道
2015-09-27 03:16:44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131
在二戰中犧牲的台灣青年柯太郎(圖)寄自馬尼拉的明信片。 圖/台史博提供
分享一張七十多年前從菲律賓馬尼拉寄回台灣的明信片,成為二戰期間在南洋從軍、葬身異域的台灣青年柯太郎留給至親的最後信物,也是「為自己追討最後公道」的證物。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近年接受來自柯家後代的捐贈,台史博研究組組長謝仕淵無意中發現夾在一本日記裡的明信片,爬梳戰爭犧牲者家人的無限思念;也從而追憶四十年前發生的「戰爭儲金追討運動」歷史背景。

柯太郎,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台南,一九四四年二月以志願兵出征到菲律賓;他在當年十月從馬尼拉寄出一張明信片給胞弟柯英傑,這是他留給家人最後的信件。謝仕淵說,戰爭結束後一年,柯家人才從其戰友口中得知,一九四五年柯在「敗退入山後染病而亡」,但沒有他的遺體也沒有任何遺物。

柯英傑將這張明信片一直夾在自己的日記裡;柯太郎的姊姊更曾在七○年代親赴南洋,祈能找回弟弟的一線生機,未能如願。柯英傑逝世後,後人將他的日記等文物捐贈給台史博。

謝仕淵說,一九四二年起,約廿多萬名台灣人以志願兵等名義赴南洋等地參戰,當中約有三萬餘人在戰場上犧牲。這張寄自馬尼拉的明信片,成為柯家人「追憶在亂世中失去生命至親的最後信物」。

這張明信片竟也成為柯太郎為自己追索最後公道的物件。謝仕淵說,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由從軍者薪餉中扣繳一定比例的儲金。由於對當時的「非常局勢」已有覺悟,柯太郎從馬尼拉寄回來的明信片,提供了他隸屬的部隊、儲金帳號等資訊,帳戶裡尚有一百八十圓儲金。

柯英傑曾在一九七五年三月寫信給日本厚生省詢問柯太郎的儲金。但因柯英傑已往生多年,無從得知他是否獲得日本政府賠償。

歷史倒帶/戰爭儲金追討運動

日人來台尋高砂軍 還要助偏鄉教育
2015-09-27 03:16:47 聯合報 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日本非營利組織「亞洲兒童援助」代表理事池間哲郎,感念台灣救援日本海嘯,及二戰期間台灣原住民高砂義勇隊參與太平洋戰爭對日本兵百般照顧,日前到台灣尋訪,在台東鹿野及花蓮豐濱鄉,各找到1名阿美族高砂老隊員,致謝並送慰問金。
池間說,他是沖繩人,常聽老輩講到高砂義勇隊如何幫助日本人的故事,相當感佩,3年前開始來台尋訪,「總算找到2人,都已90多歲」。

池間哲郎今年9月17到22日,在阿美族導遊達辣帶領下,先在台東鹿野找到94歲周姓老兵,2天後,在花連豐濱鄉找到95歲的安高,先前也曾到光復鄉拜訪幾位老兵,但都已亡故。

池間邀老兵唱日本軍歌、童謠「桃太郎」,看著老兵抖著音,邊唱邊掉淚,他的眼眶也濕透。

池間哲郎從事錄像事業,也樂於行善;1987年拜訪菲律賓小鄉村,在垃圾場邊看孩童檢垃圾,詢問:以後想做什麼?孩子答:長大就好!讓他震驚,返日本後,在1999年,號召善心人士組成「亞洲兒童援助」非營利組織,已在菲律賓、柬普寨、新幾內亞等地,送文具、共建了140所學校,並造橋鋪路投入偏鄉濟助。

他曾來台灣30多次,這次來台,認識了台東都蘭部落雕刻家希巨蘇飛,知道他長期為高砂原住民台灣老兵請命,除了雕刻,還會唱歌、組劇團,決定與他合作,也計畫在花東啟動偏鄉教育協助工程。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一九七五年初,距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將近卅年後,台籍日本兵及其眷屬,開始向日本政府追討戰爭時期繳納的儲金,全台掀起「戰爭儲金追討運動」。

台史博研究組組長謝仕淵指出,戰爭儲金是由從軍者薪餉中扣繳一定比例,凡是在二戰期間從軍者理應都有一定額度的儲金。此項追討運動從一九七五年三月開始,在全台各地辦理債權登記,台灣各地皆有許多人響應。但此案延宕廿年後,直到一九九五年,日本才決定按照儲金金額的一百廿倍做為償還的計算基準。

根據維基百科,此一償還基準,比起日本軍的慰問金數目,相差數十倍。二○○○年後,台籍日本兵拿到的給付,折合台幣約僅兩、三萬元。

92故海軍上等水兵林清春」木盒 母親的淚
2015-09-27 03:16:49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132
七十多歲的林榮昌(前)將曾經裝有哥哥林清春遺物的木盒捐贈給台史博。 照片/台史博提供
分享二戰末期,出身屏東潮洲的林清春入伍。幾個月後陣亡,他的家中收到一只木盒,上面寫著「遺留品 92故海軍上等水兵 林清春」。
木盒裡曾裝有林清春的毛髮、指甲及衣服。幾十年來,這只木盒延續了林清春在人間的存在,背後隱藏至親無限的思念。

林清春的弟弟林榮昌幾年前到台灣歷史博物館參觀,看到館內展示著二戰從軍家庭的塑像,決定把這只木盒捐給博物館。

台史博研究員黃裕元訪察時得知,林清春從屏東高農畢業後曾在滿州鄉公所(庄役場)工作,約在一九四四年入伍。出事時,他在左營海軍基地服役,早上集合遇到美軍空襲,班長一時緊張口吃、喊不出口號,轟炸機飛掠上空時,一百多人還在操場上,傷亡慘重。木盒上的阿拉伯數字「92」,就是林清春遺體的編號。

黃裕元說,林清春的母親非常傷心,由於遺物都埋葬了,她就一直把木盒帶在身邊,「要留個證明」。

林榮昌比哥哥林清春小十多歲。林清春入伍時,他才五、六歲,只隱約記得確知哥哥要入伍參戰、全家去廟裡拜拜時「哥哥的背影」。他母親在世時,經常取出這只木盒端詳,有時還流著眼淚。由於林清春尚未結婚就過世,林榮昌在長子出生後象徵性將兒子過繼給他,林家祭祖時也會特別提醒「清春兄」一起享用。

林清春的母親過世後,這只木盒一度跟母親的遺物放置在一起。直到台史博通過審議,確定要典藏木盒後,林榮昌將木盒移至家中供桌慎重祝禱:「博物館對這個有興趣…希望你也跟著去看看,也希望這個盒子可以給大家看一看…。」

黃裕元說,林清春英年早逝,他的家人「把這分懷念傳承下去」,這也是這只木盒能保留下來的原因。

原民雕刻家 幫高砂老兵「飛」回部落
2015-09-27 03:16:50 聯合報 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133
阿美族木雕藝術家希巨蘇飛,積極為高砂義勇軍及部落老兵發聲,以翅膀系列作品,象徵帶他們的靈魂回部落。 記者李青霖/攝影
分享「我希望幫他們做一對翅膀,讓翅膀帶他們回家!」 阿美族雕刻家希巨蘇飛15年來,以翅膀為意象創作,他祈求祖靈,讓二戰時期客死異域的高砂義勇隊老兵們,都能飛回部落。
希巨蘇飛是台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民,近年為二戰前後被遺忘的高砂義勇軍及台籍部落老兵爭取平反、立碑,「希望這段台灣史鮮少記載的,能重現天日」。

清大藝術中心邀希巨辦「石牆上的靈魂」個展,選自他漂流木作品,粗礪刀法中,刻出老兵們頹落、思鄉的容顏,多數老兵肩上都承載著翅膀,讓觀者動容。

希巨蘇飛說,二戰期間,日本調遣台灣高山原住民參與太平洋戰爭,原本只當苦力,因驍勇、堅韌,反成為游擊勇士,被稱做高砂義勇隊。

原住民前後被徵召從軍5千多人,4千人戰死,二戰結束後,日本和台灣都不重視;不過,參戰的日本將領、軍士發表文章,稱賞高砂義勇軍的勇猛與忠誠,缺糧時,還把僅有食物給日軍吃,才讓日本政府正視。

高砂義勇隊在沖繩、新幾內亞等地參戰,2012年,希巨爭取在新幾內亞的教會土地,矗立一對翅膀當碑石,最近沖繩台日協會也希望他在沖繩二戰紀念公園設碑,不過,還有些阻力。

他說,阿美族都蘭部落有個神話,客死異鄉的亡者,可祈求祖靈賜給他們一雙翅膀,讓飄泊的靈魂得以飛回部落,「我會持續做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