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藝術難兩全? 我盼礁溪也有一首歌…
2015-08-30 02:31:11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長年深入台灣民間,探索觀光文創的發展。偶然獲悉礁溪舉辦首次詞曲創作及微電影比賽,內心深有所感,它的意義重於一切。

一般人的認知印象中,礁溪就是觀光,那卡西,就是熱鬧…和人文、老街文化,好像都連結不上,更別說辦什麼靜態人文活動。

以活動帶動地方人文觀光發展多年,但活動內容是否只是年年複製舊的成功經驗,或是要有抽獎才會有人來。大家的刻板印象,觀光就是要有吃有喝熱鬧就好了,那還需要刻意加上什麼「人文」。

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走訪後,深深覺得此一時非彼一時,拜科技資訊的快速發展,大部分人們及中青世代,即使沒出過國,也上網看得到世界各角落人文藝術推廣觀光成功模式。不取經,我們也要靜下心來想一下,湊熱鬧是否就是帶動觀光的唯一途徑?古老溫泉,礁溪那年代的氛圍,如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又何嘗不是與人連結的文化?

我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地區走走,甚至於舊金山,達拉斯同性戀街,其實大家喜歡去漫步城中,老街道沒什麼大建設(最好不要)改變,只是靜靜留在那兒等你去追索,探索老故事,緬懷那年代的人物、情境、地境…觀光客也是很多,大家並肩慢慢移動腳步,放下平日混亂思緒,在當下及過往的空間中,這時空交錯、複雜的心境中,反而能激盪出無限的靈思,從古老靈魂中找到新的靈思,不就是最不脫離真實生活環境的創作泉源嗎?

詩、音樂、繪畫走平民路線,從古至今成功模式很多;過去我到紐約老街的老旅社,在當年艱苦年代老作家住過的老房間,無限省思與聯想老作家留下的真實感受或感覺,他的筆跡令人緬懷,生活真不如一首詩。在老社區街頭,重新上演新人文觀光,心有靈犀的人就會夜宿一晚,價值觀各自解讀,觀光確實難兼顧藝術性格,但仍保有意義質感,是值得稱許。

礁溪不大,多年來礁溪給大家的獨特的印象不外溫泉、觀光,而在推動人文觀光時刻,地方上首次勇於打破舊模式,創辦詞曲創作及微電影比賽,意義非凡,能踏出一步就是里程碑。

只是萬事起頭難,要如何實際帶來更多想參賽、參與創作的人,才能讓活動永續辦下去。為此,全民應一起學習,磨合什麼是「人文觀光」這四個字;形式上,這活動看似給了大家機會,但事實則是要有更多人來參賽,才能給予辦活動人無限的鼓勵,這也是「共生樹」的理念,鼓舞大家重新把對礁溪的感受,直接轉化為音樂、影像。

自然的靈感,來了就是來了,何需刻意尋尋覓覓,人生何處不相逢,觀光文學最深層的感觸,來自在地「人」的交流,而不只是表象的美景、美食。美景美食可以創造,但人的感覺因時空的流逝,則是無法複製。

祈盼礁溪也有一首「I left my heart in 礁溪」,也有溫泉coffee,靜夜星空的曲名,大家可以琅琅上口的旋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