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反課綱是信仰 不可規勸
2015-08-01 01:44:42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尖銳的學生運動在港台形成文化,多數參加的年輕人都很堅決,他們對抗的具體對象雖然會轉移,但總體方向很清楚,亦即必須是代表中國意象的人事物,才會成為抗爭對象。而這些人物來來去去,反對他們猶如進行儀式,一旦他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便不會繼續遭反對。幾乎可說反中已是信仰,需要不斷的儀式來傳承,而儀式不可避免要仰賴犧牲的想像。

反中作為信仰,比一般宗教驅策力甚至更強大。佛教有業障需消弭,基督教有原罪需超越,可是台獨更艱辛。台灣人生於長於中國文化之中,中國正是台獨的原罪。比一般宗教更嚴肅的,是台獨的雙重原罪。除了身為中國人,還曾遭日本殖民統治。為了反抗中國,超越中國,竟必須接納殖民史觀,強迫自己健忘,卻在潛意識裡累積出更大壓力—愈是中國,就愈要反中;愈不是日本,就愈要仿日。內生的中國意象源源不絕,仿日的工程也就生生不息。

如果了解反中已如宗教信仰,就知道為何外人試圖干預阻撓的話,必遭堅強抵抗。不過,每個宗教有其經典與文本,因詮釋不同而衍生出教派鬥爭,甚至各擁其神,所以政治是宗教的本質。包括政治精英在內的外人,或為自己的信仰而介入,或利用別人的信仰而奪權,其間充滿慾望及壓力;不是理性,而是憤怒、興奮、焦慮的綜合。在前線的,必須充斥著十字軍的精神,勇往直前;只有退居後線休養生息之際,才會算計利害得失。

信仰必有劇本,劇本中自有其邏輯,據以將生活片段跟想像進行組合,賦予意義。有原罪就需要信仰,有信仰就有力量,這時,不符合期望的細節進不了眼簾,平常不會置信的指控,反而成為鐵證。一切精神機制都動員起來維護信仰,犧牲在所不惜。如果,面對反課綱運動的那些冬烘,躲在象牙塔裡討論民族史觀,辯駁歷史證據,講述歷史道德,是自掘墳墓。台灣的反課綱運動在他們的眼裡如此不講理,可是同在全世界招募信徒、重建奴隸制度、殺人不眨眼的伊斯蘭國相比,反中信仰所促發的摧毀性慾望,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有必要重申,反中是屬於宗教信仰,中國跟日本同時鑲嵌在台灣人雙重原罪意識的深層,隨著外在環境中的中日衝突而覺醒,正復甦為異教徒之間不共戴天的仇讎,並隔代遺傳地在最年輕的生命力中找尋救贖。既然敵人就是自己,自戕乃成為打擊魔鬼的最終手段,故愈是親密反而就愈可能成為對象。

作為短期明哲保身之道,不要隨便規勸,尤其不要對自己最親密的學生或子女進行規勸,這種親密善意的規勸,觸痛年輕人最怨恨卻無以名之原罪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