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1歲到81歲…噍吧哖百周年 受難名單首曝光
2015-06-09 03:09:52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吳淑玲/台南報導

縣市合併前,當時的台南縣長蘇煥智,曾在玉井鄉設立噍吧哖事件紀念公園及紀念碑。 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一九一五年在台南發生的噍吧哖事件,是台灣在日據時期規模最大、死傷最多的武裝抗爭事件,今年適逢一百周年,台南市政府委託學者調查,首度找出受難者的名單,死亡者一四一二人、判刑一四二四人,將在八月紀念活動中公開,讓後人憑弔。
噍吧哖是今日台南市玉井區的舊地名,一九一五年漢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利用台南市區奉祀王爺公的西來庵掩護,聚集群眾,發展抗日組織,後被日人發現,展開清剿,余清芳等人在當年夏天發動武裝抗爭,攻擊多處派出所,也引起日人憤怒,出動大砲、機關槍等武器圍捕。

余清芳眾聚集在玉井虎頭山一帶與日軍對峙,八月間余清芳被捕,逃脫的江定等人也在隔年被捕,日人進行報復性清剿餘黨,歷史上也有「屠庄」之說,死亡遇害人數近二千人,判刑也有一千多人。


噍吧哖事件發生地現今對照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噍吧哖事件史料上又稱西來庵事件、玉井事件,今年剛好滿百周年,台南市政府將在余清芳被捕的八月廿二日,舉辦百周年紀念活動,但多年來對這件歷史事件的研究卻不多,且多集中在事件經過,至今死傷有多少,除了日本官方記載的三○九人死亡外,並無其他調查數字。
台南市文化局委託學者研究,從日據時期戶籍資料一筆筆核對,目前找到的名單中,死亡者一四一二人、判刑一四二四人,但高雄市甲仙與杉林兩區戶籍資料遺失,負責研究的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戴文鋒表示,死亡者應該至少還要再加三百人。

台南市文化局表示,噍吧哖事件有重要歷史意義,當時是漢人武裝抗日最大規模的事件,與霧社事件由原住民主導不同,當年判刑的人太多,日本殖民政策在噍吧哖後,從原本的軍人主政,轉變為文人,改以懷柔方式,漢人的抗日也不再有武裝衝突發生。

戴文鋒說,當時日人追剿余清芳餘黨,採「清庄」方式,全庄的人都殺光,但過去都是傳說,從戶籍資料發現,死亡最小的才一歲、最老八十一歲,全戶最多死亡廿八口,而這樣的家庭有近百戶。

去年台南新化區第一公墓附近發現大量骨骸,清點後有三千多人,地方盛傳是噍吧哖事件中的死難者,嘉南藥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信安研究認為,新化有多處「萬人堆」、「殺人埔」的地名,推測應該是事件當時很多人被日警帶到新化屠殺,才取這些地名。imageimage


尋訪噍吧哖故事/他抱浮木逃 改名換姓…
2015-06-09 03:09:53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玉井區虎頭山下的竹圍里江家聚落,還留有百年前日軍焚燒房舍的燒黑遺跡。 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噍吧哖事件雖是台灣日據時期規模最大的武裝抗爭行動,但過去的研究卻不多,台南市政府趁著百周年委託學者尋訪耆老口述研究,並對照文獻,找出許多有血有淚的故事,也讓冰冷的歷史有了溫度。
負責調查的台南大學台文所所長戴文鋒表示,過去的研究口述資料相當少,如今當事人更多已凋零,要親口說出當年事件已不可能,這次花費兩年,首次找出許多故事。

像是當時住在左鎮的簡文草,一家八口被殺,他一人在左鎮山區躲了兩年,擔心連累其他家人,摸黑抱浮木順著曾文溪水漂到西港,在當地人幫助下,頂替死亡的黃憨犇,改名娶妻生子,二次大戰前曾冒死帶著三名兒子返左鎮祭祖,一直到死都想要認祖歸宗。

台灣光復後,政府嚴格管制戶籍,簡家後人想改回簡姓不易,經過三代努力,才以各種歷年調查資料佐證,終於在一九九九年改回姓簡,但為表示不忘黃姓恩德,仍有一房維持姓黃,延續香火。

簡文草的孫子、六十八歲的簡瑞麟在訪談時,表示父親簡天福因為爺爺的囑託,多方奔走,甚至因此發生車禍過世,兩位長輩都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改姓成功,相當遺憾。

還有玉井一位王姓校長家中祭拜「余榮」的牌位多年,他從阿嬤口中得知是噍吧哖受難者之一,戴文鋒在尋耆老過程中,協助調查查出過世的阿嬤陳玉,十三歲時嫁給「余盈」,一子尚未滿周歲就發生噍吧哖事件,全家都被抓,陳玉父親與丈夫都遇害,兒子在家中無人照顧,活活餓死,陳玉僥倖逃生後改嫁王姓人家。

王家後人稱,曾夢到有陌生人到飯桌上拿起雞腿就啃,家人大罵,陌生人卻瞪眼「你不知道我是誰嗎」,家人事後認為應是死亡的「余盈」回家爭地位,從此祭拜其牌位,卻誤把「余盈」寫為「余榮」(盈與榮兩字台語音相似),王家之後事事順利,不再有奇怪的事發生,在戴文鋒調查後,也將牌位改回「余盈」。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