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潮州燈籠 新一代傳承工藝

【中央社╱新加坡特稿】
2014.08.24 02:57 pm

在高速發展的新加坡社會,懂傳統技藝的老師傅漸漸凋零,但仍有下一代人願意接棒,傳承古老手藝,並加以改良更符合現代需求,鑽研潮州燈籠技藝的新加坡人黃沛發就是其中一例。

在講求速度和效率的新加坡,許多傳統手工藝漸漸失傳,例如講究慢工出細活的潮州燈籠,已經少有人願意做,只剩下幾個老師傅,守著一生的志業,期盼將傳統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不過老師傅並不孤獨,59歲的新加坡人黃沛發因為興趣,5年多前開始自學製作燈籠,他前往馬來西亞的檳城和麻六甲拜訪一些當地老師傅,學習燈籠技藝。

由於現代人已經不會買燈籠做為裝飾品,這個行業逐漸沒落,黃沛發希望老行業可以有新生命,也希望能商業化經營。

不像傳統燈籠用竹子當骨架,用紙糊外表,黃沛發改用用木頭和布,讓燈籠更牢固,生命也更長。他並引進其他技術,例如用蠟染的方式彩繪燈籠,讓燈籠更具現代感,裡頭還能裝上燈泡,燈光透出燈籠布,呈現朦朧美感。

繪畫的內容也不再只限於傳統的龍鳳,新加坡國花蘭花、八仙過海的故事都躍上燈籠,工筆繪製的手法,讓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

為了更精進技術,黃沛發四處拜訪名師,多次到麻六甲和檳城,拜訪幾位高齡70、80歲的的老師傅。

檳城的燈籠老師傅李亞福,在父親過世後接手經營老字號「大吉祥」,幾年前因為城市重建,大吉祥所在的店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樓,李亞福被迫遷出,黃沛發慕名前去拜訪時,早已人去樓空。

但黃沛發當時幸運在這些店屋外撿到老店留下的燈籠木座,這些外人看來是垃圾的木頭底座,卻是黃沛發眼中的無價寶,讓他更加了解燈籠製作的比例,以及如何從外觀上打造典雅質樸的燈籠。

而最讓黃沛發景仰的前輩,是台灣燈籠大師吳敦厚,黃沛發說,在台灣,燈籠是國家可以拿來贈送外賓的禮物,這種肯定和認可,在新加坡是很難得的事情。

台灣製作的燈籠,繪畫上保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也讓黃沛發印象深刻,他表示還沒去過心目中的寶島台灣,但拜訪吳敦厚是他的願望,保留傳統燈籠藝術的台灣,也是他一定要去取經的聖地。

儘管隨著新加坡城市化、現代化的腳步越來越快,傳統工藝也隨之沒落,但這城市中依舊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被遺忘的傳統,這樣的守護很孤獨,但精神上卻是無比的富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