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李斯
蔣勳 中國時報 2009-07-17

李斯如果是秦代「正體」文字的書寫者,那麼秦代充滿生命活力的新書法,卻在一群無名無姓的書寫者手中被實驗、被創造。這一群書寫者共同的稱呼是「隸」,他們創造的書法被稱為「隸書」。
李斯可能是漢字書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與作品流傳的書法家。
李斯書寫的「嶧山碑」常常是寫小篆者的範本。但是原碑其實早已喪失。現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時代徐鉉的臨摹本,宋朝時依據徐的摹本再翻刻為石碑。流傳的「嶧山碑」因此並沒有秦篆的古拙,線條太過精巧秀麗,結構也太過嚴謹成熟。
魯迅所說秦代李斯篆書「質而能壯」的感覺,只有在「泰山刻石」裡感覺得到。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二一九年,在泰山封禪,命李斯書寫的記功刻石。原有一百四十四個字,加上秦二世時代李斯再書寫的七十八個字,總共二百二十二個字。「泰山刻石」原來立放在泰山頂上,一千年間風吹雨打,電劈雷擊,逐漸崩裂風化,斑剝漫漶,到了明代,只剩下二十六個字的拓本(也有人以為不是原來李斯的書寫)。清代在山頂發現殘石,只剩下十個字,能夠辨認的只有「臣去疾」、「昧死」、「臣請」七個字而已,筆勢雄強,刻劃嚴謹,比依據後代臨摹本重刻的「嶧山碑」的確更接近兩千年前秦代李斯小篆的書風。
「泰山刻石」比秦代「石鼓文」的文字更精簡,更樸實有力,擺脫了大篆的繁瑣裝飾,是魯迅所說的「質而能壯」。結束東周戰亂,一統天下,秦的書風建立了一種務實質樸統一的新風格。
然而在書法史上最能代表秦代書風的文字,是李斯撰寫在「泰山碑」上的小篆嗎?
漢字書法常常在同一時期同時存在兩種不一樣的書寫方式。如同商周時代有鐫刻在青銅禮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龜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國家廟堂典禮用的紀念性文字,端正華麗,慎重而富裝飾性;「甲骨文」則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體」,比較隨意,也比較活潑。
「正體」重視紀念性、裝飾性,「俗體」更趨向日常生活中的溝通,一定較為務實,也較為簡單。
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匾額上的字體,書籍封面的字體,紀念性典禮上使用的文字,甚至用來作證、取款,或領取信件的印章上的文字,還常會使用到現代不常使用的「篆體」或「隸體」。
我們看到印刷上的「體」這個字,筆劃如此繁複,手寫的時候卻常常寫成「体」,也正是「正體」與「俗體」的同時並存。「纔」這個字,我童年時還常被嚴格的老師罰寫,現在寫成「才」已經理所當然了。
因此,秦代「嶧山碑」、「瑯琊刻石」、「泰山刻石」這些傳說由丞相李斯書寫,為秦始皇記功頌德刻在石碑上的「小篆」,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嗎?
李斯為秦始皇記功書寫的「刻石」還有「之罘刻石」、「會稽刻石」,都是統治者巡視疆域、立碑記功的紀念性文字。石碑文字和商周「金文」一樣,都是追求「永恆」、「不朽」的書法,鐫鑄在青銅上,或契刻在岩石上,稱為「金石」,對統治者的偉大功業有永恆紀念的意義。
然而在「刻石」書法發展的同時,秦代也由地位低卑的小吏創造了用毛筆直接書寫在竹簡、木簡上的「隸書」。
「小篆」是秦對舊字體的整理,「隸書」才是秦代所開創的全新書風。李斯如果是秦代「正體」文字的書寫者,那麼秦代充滿生命活力的新書法,卻在一群無名無姓的書寫者手中被實驗、被創造。這一群書寫者共同的稱呼是「隸」,他們創造的書法被稱為「隸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