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夫特專欄/拚經濟 先認清全球化真相

【經濟日報╱薩夫特(James Saft)】
2014.06.29 04:03 am

如果大國決策者支持全球化的觀念錯了,恐怕將嘗到更多低成長、低利率、資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後果。

全球化具有雨露均霑的效果,這是根深柢固的想法,讓各國均能發揮競爭優勢,使人人更加富有。然而部分階層的人,例如西方的低技能勞工,顯然並未因為全球化而受惠。重要的是,這究竟是一時的現象、是分配上的問題、還是近乎常態?

SLJ Macro Partners合夥人任永力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10年前提出的論點指出,全球化效應延遲發酵,可能是當前所見市場與經濟所見多處怪象的真正原因。

任永力與同僚伊爾馬茲最近致函客戶指出:「已開發市場的就業與資本支出復甦令人失望,令傳統派經濟學者不解。我們認為,全球化可能足以解釋二者。」

這不是主流的經濟學領域,但是卻值得深思,對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亦然。有人認為,全球化解放新興市場的大量新勞力,而且已經改變勞力與資本之間的相對供需關係。這既可以解釋財富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也可以解釋已開發經濟體薪資成長受到壓抑的現象。

另一種相關的看法是,全球化促成已開發經濟體當前所處的所謂長期停滯。新興市場資本與勞力供應充沛下,投資流向報酬較高的地區。整體而言,已開發市場的淨外來直接投資長期呈現負成長。

已開發市場欠缺資本支出,是經濟成長緩慢與新增就業機會不足的一大根源。若再加上人口結構的逆流趨勢,潛在的成長可能更低。

當然,至少目前為止,各國央行並不如此認為。其結果與意義是,目前所見的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膨,或許是一種特色,而非弊病。

這對資產價格的意義是,風險較高的投資一直受到緊急政策的良好支持。

經濟始終無法有力成長、創造就業並推升薪資,令人不解,決策者靠的辦法就是低利率及寬鬆的流動性。任永力與伊爾馬茲說:「對金融市場而言,只要決策者將金融危機視為外來需求的震撼,低通膨與低迷的勞力市場會讓已開發市場央行維持極端政策。如此一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金融壓抑的局面應足以支撐資產價格。」

這大致要看各國央行如何解讀長期停滯的數據,思想如何演變。如果各國央行維持以資產市場刺激成長的現有政策,資產價格可能保持在高檔,債務市場更是借貸戶的熱門去處。

對投資人而言,看來雖是好消息,卻足以加深金融過熱與不穩定的可能性。市場已經操之過甚、過快,最後終將導致2008年的危機重演。

(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陳世欽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