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診談心 放心託付另一半

【聯合報╱謝向堯/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癲癇科主治醫師】
2014.05.31 03:46 am

一對70餘歲夫婦讓我看了5、6年了。婆婆主訴長期耳鳴和手麻,爺爺則有痛風、重聽和步態不穩。

婆婆總笑咪咪的,會告訴我說她去哪復健、到台灣哪裡旅遊;爺爺則鮮少開口,有時我連問了好幾聲也愛理不理,都靠婆婆補充。

開完了藥,爺爺就無表情起身離開;婆婆老是笑著說「真不好意思,他這人就是這麼沒禮貌。年輕時候不會這樣的!」我一笑置之,看久了也就習慣了。

爺爺近半年記憶力變差,夜裡出現幻聽,像以為鄰居有小孩在哭。我提醒婆婆可能是失智症或其他問題,我會查一查。而數月前婆婆表示腹脹,沒摸到硬塊,腸胃蠕動聲音也正常,但我還是建議她去看胃腸科。

隔次回診是女兒陪爺爺前來。女兒說婆婆檢查發現是胰臟癌,已經5公分、併發黃疸及肝臟轉移,做了膽道引流術後已改善,目前在家休養;但她們瞞著婆婆罹癌的事實,只說症狀已經處理了。

提醒檢查 意外發現重症
婆婆罹癌讓我十分震驚!隨口要她檢查,想不到意外發現那麼大的病症。女兒接著說,子女們一直以為以兩人身體狀況,爺爺以後可能會先走的。其實潛意識裡,我也認為婆婆比爺爺更健康。

女兒詢問爺爺作失智症評估情形?我解釋應該是血管性失智症。女兒轉述:「母親最信賴您,來門診都很開心,也希望您能繼續治療父親。」考量爺爺近況,我建議自費使用失智症藥物,她很快答應了。

女兒哽咽告訴我,醫師預估婆婆壽命只剩大約3到5個月。

我沉吟後請她務必與家人商議「病情告知」,因為我認識的婆婆是開朗、喜歡聊天的;她始終會發覺自己愈來愈不對勁,像惡心嘔吐、腹脹疼痛,這不是現下的治療可緩解或敷衍的;與其如此,應適時告知病情,讓婆婆有機會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下個月如果婆婆身體狀況好點,再跟爺爺一起來看診吧!我想跟她聊天!」我幾乎是毫不思索講出這句話。

在他們離開之後,我猶豫了,「有心理準備卻不預期的道別,最難!因為不曉得哪一次會是最後一次」。婆婆下次來,我該用怎樣的笑容面對她呢?儘管我曾經接受過安寧緩和訓練,畢竟不是常常接觸末期病患,特別是老病患,我能夠保持冷靜的口吻嗎?

長期互動 期待下次再見
隨著醫病關係惡化,醫師往往只能小心地與家屬保持距離,相形之下這種長期的溫暖互動更讓人不捨。婆婆最信賴我,也希望我能繼續治療爺爺。女兒的轉達,對我既是一種肯定,也不啻是個約定。

一個月後,婆婆再度出現在診間,瘦了好幾公斤。我微笑著凝視她,重複每次的開場白,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從女兒在後方的神情,我知道家人選擇不告知婆婆實情。

婆婆和平常一般侃侃而談,訴說這期間又發生哪些瑣事;於是我照以前一樣開藥,並且期待下次再見。

去年底因為我住院動手術,連續三周請同事代診。休養期間忽然想起,會不會以後就看不見婆婆了?幸好在我重新看診當天,婆婆與爺爺、女兒依然準時出現,延續我們星期二的約定。

上周回診日,只有爺爺和女兒來。我心下黯然,那一天畢竟到了!我壓抑心情先問爺爺的病況。爺爺依然不理人,看診後自顧自走出診室。

接著我深吸口氣望向女兒,她噙著淚水描述,當婆婆胃口愈來愈差,她們終於帶她去住院;元旦深夜婆婆血壓下降,她告訴婆婆「我們回家去好不好?」婆婆微笑答應,抵家後在家人陪伴下往生了。

死亡課題 學會勇敢面對
聽了過程恍如身歷其境,感謝她願意分享,讓我知道婆婆最後並不痛苦。聰明的婆婆或許早猜想到時日無多,囑咐我幫忙照顧爺爺,還願意按月來跟我聊天;她像菩薩一般教化了我,在死亡課題上如何更堅強勇敢的面對病患。

女兒說爺爺雖然搞不清楚狀況,但最近有時半夜會去翻衣櫃,拿出婆婆幫他買的衣服發呆。我想儘管腦部退化,思念還是難以抹滅。

最後我提醒女兒,還是要按時帶爺爺回診,那是我們之間的約定。

(稿酬捐贈聯合勸募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